寒潮与暖流(节选)

Posted: 2009-02-27 by 纽士巴(newsbar) in 媒体观察

  在市一级的广电新闻奖评选中,去年我们做的《寒潮与暖流》获了一等奖。
  2008年的“春运”惊心动魄,我的办公室能够远远望到火车站,黑压压一片的人,知道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题材(天底下的新闻人总是这样没心没肺的!),不过那时候每天闹哄哄地赶节目,并没有做纪录片的想法。
  后来CCTV提议做个片子,得到地方政府响应,但他们有更多值得兴奋的东西,退出了。我们没办法,极不情愿地接下来。挂职当中,我弄了份初稿,然后和土豆在从化找了个地方,推敲了三天还是四天,终于搞出了本子。
  用的全部是当时收集的新闻素材,镜头说不上完美,不过电视永远让大家遗憾,做好以后,送审成功,我基本上没耐性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了。
  采访手记代表着我们的立场,说到民工,那是我们城市人亏欠了很多的人群,在写到他们的时候,带着歉疚……

谨以此片
献给2008年“春运”
献给永远温馨的春节
献给平常而伟大的中国人

  上个世纪70年代落成的广州火车站客运大楼。大楼上17.6平方米的时钟是广州最大的时钟,见证了一轮又一轮的“迁徙热”和“民工潮”,也见证了南下寻梦的打工者,见证了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悲欢离合……
  2008年的广州火车站,一切看起来跟往年的“春运”没什么两样。依然是人山人海,依然是拥挤不堪。远行的脚步依然匆匆,铁路部门依然按部就班地安排着一辆辆列车的运行。年年如此,司空见惯,谁也没有想到这将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春运”。

  1月10日开始,中国南方遭遇冻雨。
  “滴水成冰”是对冻雨非常形象的描绘。寒冷的雨滴落在树木、楼房、铁路、公路和电线杆上面,瞬即结成冰。
  这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但是对于渴望着回家的人来说,这算得了什么呢?在南岭以北,在自己的家乡,谁没有经历过比广东更严酷的寒冷?所以任凭天寒地冻,广州火车站里依然热火朝天,高涨着回乡的热情,没有人感觉到灾难正在渐渐逼近。

[采访手记]
  灾难总是突如其来,否则,就不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但即使预先知道,也丝毫不能消减春节的魅力,不能阻止人们回家过年的匆匆脚步。
  只要春节的温馨在,只要流动的渴望在,火车站广场上那些寒冷刺骨的日子,那些铺天盖地的人群,就一定存在!这种场景似乎已经成为宿命,一次又一次考验着这座城市的承受能力……

  1月23日,“春运”在全国拉开序幕。但是寒潮带来的冻雨比“春运”的脚步更快。
  寒潮裹挟着冻雨,重创粤北山区某处中国最大的野生珍稀红豆杉植物种群。习惯了暖冬的广州人还没从天气预报中回过神来,寒潮已经掠过山谷和田野,迅速波及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的最南端——广州。
  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冻雨重量的影响,瞬间绷断。成排的电线杆被连根拔起,造成供电和电信中断,进而危及铁路和航空运输。同时,因地面结冰,光滑如镜的路面使公路交通事故大增,甚至不得不中断。
  受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陆续受阻,这一天,广州火车站滞留旅客5万。
  告急的消息不断传来。
  24日,电网告急!
  25日,北上高速公路告急!
  26日,京广铁路告急,京广线136列客车受阻!
  50年不遇的大雪和冻雨摧毁了京广铁路线湖南、粤北段沿线的电力设施,电缆压断,铁塔倒塌,受灾地区大面积停电!电气化火车全部瘫痪,京广线被拦腰截断!
  恶劣的天气打乱了灾区人民正常的生活,同时也打乱了返乡民工的脚步。
  火车站的人群只有进没有出。捏着票的、甚至没有票却希望能够买到票的旅客像潮水一样不断地涌了进来,却没有出口流泻出去。到26日下午5点,只有2.7平方公里、最多只能容纳6万人的火车站广场,挤进了10万以上的滞留旅客!
  人们聚集在这里,冒着刺骨的冷雨寒风等待火车开出的消息。让他们心急如焚的是,希望听到的发车广播始终没有出现,坏消息却接二连三,回家的列车遥遥无期……
  民工们是漂泊的一群,远方的家才是归宿,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喜欢唱那首《把根留住》。不知道自己开春以后会不会继续南下打工,回家前,他们大都和老板结清了工钱辞掉了工作,退掉租来的房子或者是窄窄的床铺,把大部分的钱先寄回家,然后带上自己全部的家当,通常只是简单的被褥衣物登上北行的列车。铁路的另一端,整个家族的人,老的小的都在焦急等待着他们回家过年……
  回家的愿望单纯而善良。冰雪封路,这对他们是一个怎样的煎熬!

[采访手记]
  “春运”中的民工总会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常想,是什么让他们伫立在火车站广场的寒风冷雨中?
  是的,他们菲薄的收入不足以让他们住进酒店,躲过寒潮;千辛万苦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还要留着与父母妻儿、兄弟姐妹分享;出外谋生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只是为了春节相聚的时刻……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