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

Posted: 2009-01-11 by 纽士巴(newsbar) in 原创画报, 时评快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炎热的广东广州,南来的海风给人们带来清凉。这里最有特色的门叫“趟拢”,说是门,却没有阻隔和外间的交流和沟通。
  珠江边的黄埔村,或许现在的不少广州人对它没什么认识,但黄埔在中外航海史上的地位的确非常出众。黄埔古港兴旺发达的时候代表着17世纪到19世纪广州海外贸易最为鼎盛的时期,也就是近代西方商人津津乐道的“对华贸易的黄金时代”。
  英国人威廉•希克1769年来过广州,他对广州赞不绝口:“珠江上船舶运行穿梭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同,还有大帆船,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在长达几哩的帆船更为壮观的了”。黄埔古港停泊着美国的“中国皇后号”、俄罗斯的“希望号”和“涅瓦号”、瑞典的“哥德堡号”、澳大利亚的“哈斯丁号”等等外国商船。
  门外面是涌,涌外面是河,河外面是海,扬帆远去,这里的人们飘洋过海,华人、华侨散落全球,黄埔村的后人在南洋(主要在新加坡)尤其著称。
  在这段日子当中,广州“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得到国际公认,并且带动了佛山、湛江和香港、澳门等地的经济发展,应该说,没有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的辉煌历史,就没有华南都市圈诸多明星城市今日的繁盛。英语中,Canton既指广州,也指广东,语言现象记载的是历史的真相。
  后来人们习惯把广州称作中国的“南大门”,虽然是比喻,却很能说明广州在中国版图上的特殊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西方人和中国做生意,首先就和广州人打交道。在二、三百年前,这样的做法叫“一口通商”。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在打破封锁、发展贸易方面同样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中波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是新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1954年),它的两个办事处一个设在广州,一个设在天津。也是在建国初期,广东省在广州成立了“公私合营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华侨工业建设有限公司”,利用港澳资金和华侨资金发展生产。
  即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那样疯狂、封闭的岁月里,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俗称广交会)也没有中止过。广交会是当时的中国留给西方商人的一道门缝。瑞典商人可可扎从正闹“文化革命”的1966年开始参加广交会,以后每期必到,没有一届缺席,至今他还保留着当时获赠的“小红书”,到处向人炫耀。
  广交会奠定了华南都市圈对外贸易和会展业的基石。经济起飞阶段,香港得益于广州每年两度的广交会,中转贸易与旅游服务业应运而生。今天,广东风起云涌的会展经济也都是围绕着广交会的会期展开。最近,全球最大的快递公司“联邦快递”将其亚洲物流中心移师广州,说明广州的价值仍然在于其中心城市的地位。

航拍广州:广州港南沙作业区。

  的确,开放以后的中国并没有使“南大门”受到冷落。黄埔村和黄埔古港,数个世纪以前,来自遥远国度的外国商船曾经在这里停泊。珠江如玉带般在琶洲塔和一望无垠的万亩果园旁缓缓流过。就在不远处,一座超大型的现代化建筑——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悄然崛起,历史走了一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现代国际贸易盛会又在黄埔古港一带找到了交汇点。
  华南都市圈属于港口城市群都市圈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发挥如日本东京、美国洛杉矶等国际知名港口城市群都市圈的作用,在本国和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长远地说,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中国加入WTO,华南都市圈将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富于创意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及中国经济整体发展因素不断的推动,完全有希望跻身国际知名港口城市群都市圈的行列,并且因此提高其在全球经济上的影响力。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