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6日,我们继续去古村踏青。这次的参加者是巴士、老字号BB、土豆和吴老板,开了一台车,分别都做了一段司机。
早上出发,看了瓜岭村(E113°39′28″,N23°8′53″)、坑贝(背)村(E113°38′50″,N23°16′44″)、高村腊田布(E113°47′00″,N23°29′00″),中午在朱村吃著名的朱村鸡饭,晚上回广州。
瓜岭村从广园快速路“新沙站”出,驶进一条蛮好的村道。这里的领导幽默得可以,在村委办公楼上弄了块“瓜岭村府”的牌子,显然很把自己当回事。
黄力生61岁,坐在自家院子里剪牛仔裤的线头,每条1毛钱。他的两个孙子在荔枝树爬上爬下,比老人还忙。老人说:“依家(现在)的细露(小孩)就识玩,边有(哪有)我地(我们)个趟(那辈人)勤劳。”黄伯说这条村子有三、四百年历史,从萝岗迁过来的。过去比较富裕,“红毛”(土匪)时不时来“标参”(劫持人质),所以村里建了两座“炮楼”(碉楼),因而有“一河两岸好瓜洲,高耸入云两炮楼”之说。但是这些年增城发展牛仔裤产业,污染严重,荔枝收成大受影响。村边的河水由清变浊,他的孙子们再没有下河游泳的乐趣。
现在的农村只剩两类人:老人和孩子。都说民工输出地例如湖南、四川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其实广东广州这个问题也很明显,古村里人去房空,老人和小孩勉强维持。只有大年和清明之时,回到老屋的青壮年才会为古村带来久违的人气。
从增城梅都路前行500米就是高村腊田布,这里的古村落群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熊家祠堂七进七间,可以想见当年真是威风八面,祠堂前的旗杆石记载着中科举的本族“精英”。
刘阿婆今年75岁,很早就嫁到这条村,她说熊姓是本村大姓,来自东莞,历史长得讲不清楚。下田种水稻让她得了严重的风湿,想干活干不了;牙齿基本脱落了,想吃什么也吃不了。她追问我们:“你们是不是要来搞文明村?”我们不知怎么回答,于是她说:“唉,有钱就做文明村,没钱做鬼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