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在网络丛林

Posted: 2001-10-29 by 纽士巴(newsbar) in 时评快呛

   
他们年轻,他们疯狂,
他们迷恋Game和BBS,他们整夜不眠
他们喜欢Girl和$,为了他们写0和1的代码
他们在尘土飞扬的北操场踢球,在破烂不堪的水房看球,
他们吃8食堂的烂菜,喝大之(注:大学生之家)的啤酒,
他们彻夜狂欢,他们抱头痛哭
……
        (摘自《“酒井”青春》, 1999年10月22日《南方周末》)
伊妹=E-mail,美眉(mm)=妹妹,jj=姐姐,gg=哥哥,7456=气死我了,……,诸如此类,你懂不懂?我正在使用的微软的Office2000就不懂,它在这些词组的下面校对出密密麻麻的曲线,意思是“文法不通”,比尔•盖茨还没疯到和中国文法开战的地步,然而终日游逛在BBS里的年轻人已经对汉语动了手术。反正我不懂,我在网络年代患了“失语症”,在聊天室里我就是哑巴,网络改变了我们和我们从小学习的中文。
……
别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
我听到无言的抗议在他们悄悄的睡梦中
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
我们不要被你们的发明变成电脑儿童
……
             (罗大佑词曲/《未来的主人翁》,滚石唱片公司1982年)
我以为罗大佑是中国原创歌曲历史上最值得重视的一位,《未来的主人翁》作于电脑仍未大行其道的80年代初,独到的洞察力使它的预言穿越了时空――确实,对于正在成长的这一代而言,电脑和网络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平常。
但人们在谈到这一切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一丁点儿抗议的意思,知识经济借助着电脑与网络的力量,迅速征服了知识分子对人文思想与终极关怀的信仰,连罗大佑一直效力的台湾滚石唱片公司(私下认为是一家富有文化底蕴和叛逆精神的唱片公司),也开办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网站,Flash制作的动画界面,吸引着“电脑儿童”的目光。
按照占社会主流的思维法则,罗大佑聪明,却怎样和电脑相提并论!
网络是“新人类”的宠物,在400万中国网民(1999年6月30日数字)之中,活跃的总是他们,在MUD,在BBS,在ICQ……,无穷无尽的精力以及无边无际的青春,当他们在上海或者深圳的IRC上用“无厘头”的对话聊得火热的时候,还有3亿中国文盲一辈子守着老祖母生活在他们从未离开过的乡村,这就是中国,你不能不承认这个现实!
网络之内的人们多么自由!他们拥有CPU速率不断提升的电脑,支付得起中国电信昂贵的电话费和网络使用费,而且他们可以在网上散发自己的魅力和灵感,或者发表自己的小说或者诗歌。当中国的文学期刊日见式微之时,阵容鼎盛的网络作者群体,却在自得其乐地抒写着喜悦或者忧伤的情感,句子短促锐利,夹杂着大量电脑符号和网络上另类的生活体验。
“……
这是本世纪的最后一天。今晚广场将举办盛大的焰火鼓舞联欢活动。
    黄昏,天空变成橘红色。我在ICQ 上一遍遍打下:薇安,想你。薇安,想你。薇安,想你……
    ICQ 上,薇安的名字始终保持着静默。
    9 点,我来到广场。
    广场上拥满了狂欢的人们。
    绚烂的烟花在头顶恣意地绽开,我看得痴了。
    ……四!三!二!一!新年的钟声敲响,沸腾淹没了广场。我笑着,同素不相识的人们激动地相互拥抱,共致祝福。
    似乎过了好久,我才注意到手机在响。
    喂?声浪中我只能喊叫。
    林么?我是薇安。是个南方女孩的声音,磁性的,美丽的。……
    新年快乐。
    还好么?
    薇安,为什么?
    林,这不是网上的方式。
    我知道了你住在哪里。
    嗯。我感觉薇安轻轻地微笑起来。
    这里在放焰火,真美。你听。
    我将手机从耳旁移开,举向天空。烟花正在夜幕中缤纷地盛开。
    那么,让我们快乐地道别罢。我大声说。
    好的。再见,林。
我轻轻地合上手机。谢谢你,薇安。再见。”
                  (选自发表在“榕树下”文学网站的小说《告别薇安》)
这是一位网络作者笔下的世纪更替的瞬间,对话的语气完全是网上聊天室的风格,不懂得网上交友规则的人,大概很难领略其中的荡气回肠之处。发表在同一网站上的《告别微安》还有不同版本,另外一个版本里的微安是一位北方姑娘,和Wintel们一样,网络文学的升级换代也很快。
《告别微安》的诗意境界是男性网民的理想,游荡在网络上的女性毕竟还是太少,使用类似“微安”这样美丽名字进入聊天室和交友网站的,不用严刑拷打几乎都是乔装打扮的男性,有一次我在IRC上碰到一位老弟,东拉西扯神聊了好久之后他装作不经意地问我:“我觉得你不喜欢足球,你是女孩吗?”我没骗他,但网上像我这样诚实的人可能不多。
想想罗大佑提前二十年的警告,“电脑儿童”的处境事实上比较危险,鼓励儿女学习电脑的为人父母者不能不打醒十二分精神了――在这样一个闲杂人等各色嘴脸纷纷出没的网络上。
    新华社洛杉矶10月6日电(记者吴月辉)据美国旧金山一家研究公司所作的调查,随着因特网的日渐普及,因特网已经威胁到美国的电视业,因为78%的美国上网家庭把黄金时间泡在因特网上而不是电视节目上。
  据奥德赛公司对2500个家庭所作的电话随机抽样调查,现在美国家庭每周使用电脑的时间超过10亿小时,其中53%的时间用在了网上。从今年1月到7月,电脑的使用时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亿多小时,而其中7400万小时用来上网。这项调查还发现,拥有电脑的美国家庭每周平均使用电脑的时间为20小时,而联网家庭每周平均上网15小时。
  这家公司说,家庭的网上活动也对邮政、长途电话和出版等行业构成了威胁,因为网上服务为美国家庭提供了一种便宜而快速的人际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是普通邮件、电话和报纸之外的一种吸引人的选择。
  奥德赛公司公布的报告还说,美国家庭最普遍的上网活动包括收发电子邮件、寻找有关保健的信息、看新闻和做研究等等。
如果不出所料,中国人将来对网络的迷恋也能和现在看电视相媲美,但是上网跟看电视有着“本质”区别,网络是互动的,不像有线电视交了月费以后尽管看,而且境外传媒一些不适合大众观看的内容,还有工作人员认真加以覆盖(顺便说说,你可以上网使用Realplayer免费软件到电视台的网站观看覆盖掉的节目)。
还有,电视可以一家子亲亲热热围在一起看,上网却是很私人的行为,老幼皆宜的网页不说罕有在这个世界上也是很少的,所以本人对比尔‐盖茨的“维纳斯”计划并不看好。既然是私人的行为,你即使不需要对别人负责,道理上也必须对自己负责,有些做法不妨借鉴:
(1) 别在网上泄露你的真实姓名、住址、电话,不要随意使用中国电信给你的邮箱地址,现在免费邮箱多的是,不妨按交友、聊天、上论坛、订阅电子杂志等不同的用途多申请几个,视场合灵活使用,我最常用的是cityfocus@163.net
(2) 网络上的信用是一个特复杂的课题,所以动员大家上网花钱的电子商务来势汹猛但未成气候。轻信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中都不是优点,何况在网上分辩一个人可信与否总是很难的。几乎所有关于网络的著作和文章都会提到这个漫画故事,并作为网络传播的优点予以肯定;甚至有的文章对将来网上实现清晰的形、声对话感到遗憾,因为它没有除去交流者的身份、种族、性别等,而除去这些,正是“网络上人人平等”的保证,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匿名交流、隐形对话的具有浓厚的游戏色彩,游戏就是游戏,除非你有充足的理由,否则怎可当真?
(3) 在网上给全球的朋友发E-mail,溜到哪个热门论坛上发表演说,或者挤进人气鼎盛的聊天室里高谈阔论,自我感觉都很不错,但网络是没有边界的,许多人都可能看得到,你说者无意,他听者有心,麻烦或许就在后头――所以,网络绝对是供议论的场所,网络绝对不是供议论秘密和隐私的场所!
    一句话,网络上没有多少人能够管住你,如果你不想惹上一些官非给律师朋友提供赞助的话,还是小心为好。
进入21世纪之际,人类送给后代的最宝贵礼物之一,就是以网际
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第四媒体”。
  这是1999年4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的与会者发出的信息。
  第四媒体是指继19世纪的报刊和20世纪的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网际网络媒体。这个概念是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1998年5月的年会正式提出的。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新华社总工程师孙宝传预测,“九九归一,周而复始”,新闻媒体的发展将回归到300多年前那样,由一种媒体“一统天下”。
  但它不是纸质的报纸,也不是广播、电视,而是个性化的“电子报”,像一张纸,但却是带有超薄型大平面显示板的移动式网络电脑,不仅有报纸的图(照片)文(文字),而且有广播电视的声(声音)情(电视图象),还可扩展到三度空间,而且是一个以受众为中心
的双向交通的数字传播媒体,有自主选择、自动聚集、重新组织的“智能”,实现个性化要求,向受众提供一个全新的“阅读”模式。
  孙宝传把这种未来的报纸命名为“我的报纸”。他认为这是传统报纸面对的严峻挑战,但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大会主席、中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科学院院士周光召致开幕词时说,一些专家认为,在10到20年内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将可能超过传统媒体。
  这个前后为期四天的研讨会,是由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协会、新华社和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合作举办。
  亚太地区100多家新闻媒体、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代表与会,共提交60多篇论文。
  美国《科学》杂志主编鲁宾斯坦发言时说,如今记者个人可以用网际网络从全世界收集资讯、向全世界发布新闻。
  网际网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和机遇。第四媒体的崛起正在改变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
  他以美国部分编辑记者自行在网上独家报道克林顿与莱文斯基的桃色事件结果震惊和带动了全美和全世界媒体的跟进报道为例,说明网上新闻对传统媒体的革命性影响。
  根据美国商业部去年发表的《崛起的数字经济》报告,网际网络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它以前所有的媒体技术。无线电广播问世38年后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诞生13年后观众达到同样的数量;而网际网络从1993年对公众开放到拥有5000万用户只花了4年时间。预计到2001年网际网络使用者将达3亿。
中国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周德强在开幕式上说,目前,全球网际网络用户已达1亿5000万户,对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
在经历了短时间恐惧之后,传统媒介的老板和从业人员开始对“第四媒体”感到莫名的兴奋。报纸、电台、电视台在网上开设了许多堪称一流的电子版,《人民日报》电子版放进了海量的内容,检索非常方便――假如你需要检索的话;《广州日报》的“数字记者”同时向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发稿;被江总书记高度赞扬“政治家办报”的《解放军报》,也在1999年底正式发行电子版。
我同意并且在网络生活中验证过以下观点:“人们在这里不必阅读来自-个信息源的消息,不必说一个话题,不必受编辑、新闻出版机构的控制,不必担心自己的言论是否离经叛道貌岸然。一句话,网络使少数人垄断信息和文化的圣人时代宣告结束了!这正是网络对传统信息和文化传播方式的冲击。”但我也同意并且在网络生活中验证过以下观点:“因特网提供了以往没有过的自由度,同时也隐蔽着政治与经济的控制,它离‘真正’意义的自由与平等,距离还相当遥远。”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有财力、电脑操作知识和网络常识上网,另外,网络虽然无边无际,但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可以被控制的,这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过滤掉对公众利益不一致甚至有危害的东西,比如一位在电脑网络公司上班的人写道:“我每天的编辑任务就是查看网络论坛里几万网友的言论,是否都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它也可能造成新的垄断,并且与建立网络的初衷背道而驰(本段落引文均摘自《因特网上的自由和民主》,《现代传播》1999年)。
网络是自由流淌的江河还是装有总闸的自来水,这个问题到世纪末仍无答案。
但有答案的是,网络正在迅速创造出许多新的职业,比如立足于整个网站的创意,包括内容、技术、名称等全方位的策划、组织和设计的网站策划师,与网络相关的或从事网络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即WEB工程师,以及网上编辑、电子商务工程师、网站分析师等等,一律待遇从优,但你必须年轻而有创意,至少拥有年轻人一般的感觉和创意,善于标新立异,因为这个行当竞争激烈,从一开始就只打算给顶尖人物提供机会。《华声报》电子版消息,根据Engage Technologies公司的调查,对于一个网站而言,大约有80%的浏览者访问一次之后就不会再次光顾,而且他们35%的上网时间只是花在大约 50个网站上,只有少数网站对网民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加。
我认识几位年轻人,在网络公司上班,后来隔一段时间就会给我发来改变通讯办法的E-mail,因为他们频频遭遇诱惑,频频跳槽,际遇自然越跳越好。像“搜狐”张朝阳那样凭概念股一夜暴富的故事,更是勾起我们许多的梦想。
这就是网络的年代,事已至今,除了迷走其间,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