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韶关呆了二十几年——读书和工作,从没去过南雄珠矶巷。其实韶关离南雄也就百余公里,不是不想去,是压根没想过这个问题,当时以为很愚蠢。
今年去也是为了工作,兴致却大了许多。想想也是,你看珠矶巷里游手好闲的绝大多数就像我似的城里人,吃饱了没事,开始关心以下的哲学命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珠矶巷给我解答“从哪里来”的疑问。珠江三角洲,许多人自称“珠矶后人”,即使他从未到过珠矶巷,或者对“珠矶后人”这个儒雅的概念不甚明晰,但这个说法民间很是流行。
没想到珠矶巷的名声如此大,南京外国语学校1997年初中招生考试,大概是面向散落在全球的华侨华人第X代的,其中有一道题,挺难的——
我在南雄珠矶巷采访,听来一个小插曲:有个美籍华人在夏威夷旅行,遇上另一个华人,问起祖籍在何方。答曰:广东南雄珠矶巷。问者诧异:“珠矶巷?那么你的脚趾最后一只是重甲?”答曰:“如假包换!”随即脱鞋脱袜,果然如此。问者也急忙脱鞋脱袜一展示,也是重甲。这是珠矶人世代天成的特殊标记啊!于是,他乡遇故乡人,都说几十年没回祖籍故乡了,思乡之情顿涌心头,两个游子在异域抱头痛哭。
问:这段话是为了表达?请选择:A.为了表现中国人故土难离的陈旧观念; B.借以表达作者思念故土大陆的感情;C.为了表达中华民族凝重的乡土情怀。
广东土生土长,在B与C之间我都觉得为难,不知那些“黄皮白心”的孩子怎么样,想必更不明白。
为了找出一个符合主流意见的答案,特意翻书寻出一段解释,仅供参考:珠玑巷位于广东省南雄县城北9公里处,自唐朝丞相张九龄(即张昌)开凿梅关之后,成为梅关古驿道上一个南北交通的重要街镇。它是古代中原人民到南方经商或迁徙的中转站,现分布于珠江三角洲的绝大多数粤语方言群和小部分客家人均为其后裔。随着近现代史上的几次移民潮,珠玑巷后裔已分布于世界各地。
“中国人最初和最终的责任对祖先和后代尽心尽力”,宗族观念强,路线图才清清楚楚,我们“从哪里来”问题才回答得详详细细。
“珠矶后人”就是移民,因为战乱和各种原因从北方迁徙到南方,扎下根来成为广府人,珠矶巷代表着一种难忘的仪式,进来之前是北方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等,走出去以后脱胎换骨,已经变为如假包换的岭南人氏,于是,珠矶巷成为他们心目中永远的圣地——流浪部落的精神家园。
这种情形在世界上也有共例,比方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就是移民们为了记住飘洋过海的经历树立的标志,没进到哈德逊河口,你还是英国人荷兰人,过了自由岛,移民局在你的表格上“啪”盖上戳,恭喜,你就是美国人啦,所以自由岛建起自由女神像加以永久纪念。
移民的作用很值得尊重,潘光旦说过:南方人有比较进取的品性,而这种品性在客家人(注:指移民)中表现得最强有力,由此可见,粤人性格的形成从移民群体的品性中得益尤多。现在也如此,没有新移民,没有外地民工,就没有广东的繁荣。
进一步发挥,打死孙志刚的广东人肯定不对,你不过是早一点(也就几个世纪吧)从北方南下而已,那时候岭南的土著居民也没问你要“暂住证”呀,对不对?
扯远了,讲回到珠矶巷,这里人的面相很奇特,尤其是老人,与岭南人种有明显的不同,不听口音,你说他是陕北(或是北方随便哪里)老农没人不信,不过小孩就已经相当岭南化了。呆在韶关的时候已经知道南雄民风纯朴,到珠矶巷一看,果然比粤北其他地方的人们要文化一些,毕竟他们的祖先是中原来的大户人家,底蕴厚实多了。
不过《城市画报》的一位朋友,南雄人,在那里读的小学中学,他倒以为珠矶巷已不复古风,“充斥着劣质的雕塑和族谱”,说这话时他一脸怅然,有家园已经远去的神情。
0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