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阳: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广州亚组委副秘书长,广州申办亚运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2004年在多哈亚奥理事会大会上担任广州申亚陈述人
记:你全程参与了广州申亚,这个过程当中有些什么样的难忘故事?
古:申亚的故事,刘江南同志(广州市体育局局长)比我讲得好,哈哈。
当时我主要负责申亚报告撰写、翻译和申亚的陈述,迎接评估团。中间的确有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我记得申亚报告撰写的最后关头,也就是3月底,我跟市外办的同志,整整六天六夜连续奋战,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可能也就一个小时。3月26号还是25号,整整熬到天亮六点钟,报告开印了,我们才离开印刷厂。那是评估团来之前,我们3月底要把报告送到亚奥理事会。送完报告说评估提前了,4月要来评估了。那时候写完报告以为可以歇下来,谁料紧接着就要准备评估了。迎接评估的时候,我跟(陈)耀光同志(时任广州市政府秘书长)分开的,他是负责整个城市的准备,我主要是负责陈述的准备。
我们当时从全省抽调了精兵强将,就是英语水平比较高,有一定资历和代表性的人,组成一个陈述团,包括电视台的尹捷。也封闭了接近20天。当评估团来到广州之前,我们搞了次演练,当时参加奥运会的专家大为惊讶,他说广州的人才不亚于北京。他也参与了申奥,也听了北京陈述团的陈述,听完广州人的陈述,大吃一惊。
在广州,当时我没有陈述,我做陈述大会的主持人。我也没经历过,生怕有什么闪失。但是在多哈亚奥理事会大会上的陈述是我做的。我记得大会前一天要给社会陈述,那天可能心情比较紧张,给我跳过了一段,放PPT的人跟不上,后来我才发现。但是在大会上的陈述没有出现这样的差错。实际上陈述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最紧张的还是接受提问。很幸运的是,在亚奥理事会上的陈述之后,没有人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很快就通过了。但是后来的很多陈述,特别是筹办过程中的很多大会,那就要接受很多提问。到了筹办阶段我们已经对亚运会的知识和内在规律,对自身筹办的政策程序,心里也已有底,但申亚的情况不一样,心里没有底,比较紧张。
记:亲自出马担任陈述人,作为政府官员压力很大吧?
古:现在政府里面,能够用比较正式的英语进行陈述的人不多。既然我是申亚其中一个负责人,有义务代表市政府进行陈述。我不用考虑别的因素或者别的负担。我记得在多哈陈述回来,我很多高校的老同事看到电视之后,他们说这个陈述人啊,肯定不是广州市政府的,不知道是哪个高校借来的,给他安一个职位,陈述完了就给他回去高校,哈哈!
记:广州争取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范例迪拜奖、亚运,您都亲身参与了而且都争取到了,你的运气很好啊。
古:我觉得这不是我个人的运气,这是广州的运气!
我们申请国际花园城市奖的时候,刚刚经历了三年一中变,刚刚办完九运会。广州经历了三年一中变之后,整个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人居环境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了这样一个基本条件,有“料”,才会成功。
后来的迪拜奖,推进整个社会全面发展,改善整个城市的环境,已经做出了很大成绩,已经是被社会和世界所公认的。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够成功。所以说幸运是广州的幸运。
申亚也是。几个候选城市中,广州作为南方的重要城市,还有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还有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这应该是亚奥理事会和亚洲各个奥委会对广州的信任。所以申办成功,不是我们申亚的具体工作人员的幸运,而是我们广州市广州人民的幸运,或者说有能力、有实力去获得这种成功。
记:筹办亚运和申亚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古:道路更加漫长,工作更加艰巨。申办,对我而言,主要是投入了半年时间;但筹办的时间就很长了,从2005年7月开始,当时我还不是组委会的成员,还在准备亚奥理事代表大会,那个时候算是我筹备工作的起点。
有很多难忘的事情,但现在还不到说这个的时候……
记:撇开官员的身份,你会怎样度过广州亚运这段时间?
古:我希望市民把亚运会当成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就像我们小时候过年一样——我们盼着过年,我们一年到头忙碌,到头就想让春节过得好。我们在筹办的这些年中,无论是参与筹办的工作人员,还是广大市民,都应该说经历了许多艰辛的过程。特别是整治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我们的普通市民都承受了很多不便。就像我刚才说的,为了过好年,我们也要做很多很多……
看亚运,我首先就想把它看成节日,把它看成过年,看成小时候过年一样——我们在享受我们的劳动成果,也和亚洲各个国家、地区的人们分享我们的劳动成果,分享我们的城市!
(古曾是大学老师,林树森当广州市长时,弄了很多大学老师进政府系统,他就是其中之一。在官员里,古是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里,他应该是官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