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生:1962年4月出生,广东汕头人,汉族,1986年7月参加工作,无党派人士,华南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工学硕士,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广州市政府副市长、广州亚组委常务副秘书长。

记:广州亚运筹备期间遇到了哪些困难?

许:申亚时我们有作出承诺,这种承诺不是某个机构的承诺,是整座城市的承诺。筹备亚运跟申亚一样,期间肯定会碰到一些预想到或者预想不到的困难。这困难可能也包括了筹备期间的整个国际大形势,金融危机的出现,而且五六年里中国的大事很多,在市场开发或者资源分配方面呢,蛋糕会摊薄,这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记:与历届亚运会相比,广州亚运会有何独到之处?

许:在多哈成功举办亚运会之后,我们必须面对很多这样的话题,我还是这样回答:十六届亚运会有十六届的精彩,每届亚运会都有本身的特点;而广州亚运不可能有像多哈一样的财力和投入。但是正如我对媒体的回答一样,广州人的真诚,可以代替很多东西,或者说可以增补很多东西。广州亚运会的整个筹备过程中,其实组委会所走的路线,本身就是广东的风格路线,我想也是岭南人本身做事的路线,或者说价值追求的路线。

你说的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显性的,一个隐形的。隐形的就是本身在骨子里头的一些事情。在组委会的整个工作方向里头,有几点是比较明确的:第一,我们需要创造性的策划和宣传;第二,我们需要务实的精神,去进行市场开发,我们需要利用广东人善于经商、抓住商机去经营这种特点;再有就是要有精明的财务管理;再有就是发动社会大众的倡议。我想这些追求方向都跟本身岭南人的做事和做派所追求的价值是一致的。
而在整个工作当中,还会涉及到一些显现的,看得到的,或者物质塑造方面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的是我们无论在视觉系统的设计,包括会徽、图形,包括我们的色彩体系,都洋溢着岭南的视觉追求;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产生一大批的歌曲,都带有岭南的元素;还有就是我们在申亚过程中所推动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比如“亚洲之路”在海外的推广,所带去的展示的,都是充满岭南传统文化的东西;而落实到场馆的建设上,都会注重对亚热带气候特征的尊重,对岭南水乡的空间状态的尊重,对传统岭南建筑文化的梳理,包括开闭幕式的很多创作里头都会带有这样的元素。

记:广州在亚运场馆的规划建设方面考虑了哪些因素,有什么样的特色?

许:场馆建设是每届运动会在筹备之始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场馆的布局可能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乃至赛后长远的空间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场馆布局的规划里头有几点比较明确:

首先,通过多中心、多功能的定位,使场馆建设满足赛后长远的需要。张广宁书记多次强调这个规划事项。场馆的布局上,我们也注重和整个广州的轨道交通的衔接,考虑到了轨道交通未来四年的走向——四年前就已提出一个期望,希望80%的场馆和在建的规划的轨道交通衔接起来。同时,场馆的布局也考虑到通过场馆带动地区发展的联动战略,通过场馆推动地区的环境改造和整治,同时也注意对有历史价值的街道和建筑、标志物等进行梳理和展示。这几个原则是在场馆布局考虑中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的。

其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场馆的数量不宜求多,因为我们希望充分利用各个场馆,注重将场馆的数量调整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所以现在是50多个比赛场馆在建,虽然总的来讲还是略多,但是这个多主要是和赛后整个社区的活动结合起来。场馆多可能会对组织者带来一些难度,无论是交通还是安保等,但是我们更多考虑的是赛后的场馆区对社区生活的有力支持。我们将场馆分成几个类型来做:

第一个是对旧有场馆,尤其是九运会后场馆的改造、功能的提升。这一类型重在满足亚运会场馆的需求,而不是盲目的拔高标准。这方面的场馆维修改造的量还是不少,除了对功能的提升,也对周边场地进行了改造,使它更好融入社区生活里;

第二类是新建的场馆。在岭南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扬方面着力,每个场馆尽量和周围自然地理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从目前实践来讲,建筑师和规划师会按照这几个方向去做,而且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我相信随着赛时的运转以后,特别是赛后,这些场馆会在城市的生活中起到支撑性的作用,对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有些作用可能是局部的,有些对城市整体发展可能是全局的、长远的。比如说亚运城,为广州的东南部带来了空间的拓展;从化马术场,可能优化从化地区的旅游度假,提升从化旅游档次。

所以我想既有宏观结果的影响,可能也有具体的、对社区的局部的影响。

记:亚运场馆对运动会是必要的,赛后的使用有没有考虑市民的需要?

许:亚运工程从严格意义来讲是亚运会所使用的工程,就是亚运场馆的工程。这些场馆其实从规划设计着眼的就是赛后,赛后的目的就是为广大市民所享用,而且跟本地区的一些生活、产业的带动结合起来。番禺亚运城的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就成了番禺社区的体育中心。海珠区藤球馆,赛后应该成为大众健身活动的地方,有些地方可能进行改造,增加羽毛球场的面积;黄埔区的篮球馆,到赛后成为NBA联赛的场地,有很多联赛会在黄埔篮球馆举行,同时也会成为黄埔区的体育中心;增城的射击场,赛后会结合旅游,成为旅游项目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射击训练中心;广州大学城一系列场馆群,最后还是回归高校,给大学生使用,这里面也包括原有旧场馆的改造,满足高校师生的使用,增加的自行车馆会成为一个极限中心的一部分,会成为年轻人极限运动的最好处所。

每一个场馆在赛前都做了这样的安排,关键在于赛后落实场馆的管理计划。有效管理好这些场馆,把亚运场馆最后转化成惠及老百姓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记:亚运对广州这座城市有什么影响?

许:每一个重大事件都会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冲击,无论是六运造就的天河体育中心,还是九运造就的奥林匹克体育场。通过主场馆中心群,周围会发展一系列的产业或者带动这个地区技术设施的发展。在广州发展的三十年里头,这个功效非常明显。

广州亚运会在开始筹划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功能,可能不是单一的中心,可能着重服务全局的中心,而且和区本身的配套设施发展是相吻合的。六、九运会可能着重的就是一个集聚的中心,而亚运场馆布局的多中心,是适度的集聚而不是高度的集聚,那么带来的可能就是整个旧城本身空间结构上的调整,也就是说,带来广州新城起步期的形成,这也对未来发展留下一个伏笔。所以每个时代重大事件对城市结构带来的变化,有不同时代的特征。

记:其实大家也很关心,亚组委这么些年究竟在忙些什么?

许:市民的关心非常自然,有必要向大家说明在“忙什么”。其实我们的工作是在准备开会,2010年11月开会,开的是亚洲的大会。要忙的事情其实很多。广州亚组委是根据我们2004年7月1号申亚成功签署的合同约定而成立的。

我是由市政府派驻到亚组委的,2005年底成立的亚组委,真正机构的组建是2006年的4、5月份。之后各个机构慢慢成熟,到现在是八九百人的规模,现在又下派到各个团队。

位于天河体育中心内的广州亚运体育文化中心,亚组委所在地……

亚组委的工作简单来讲有几个方面:筹备赛时的一系列事情,赛时发生的交通住宿餐饮比赛等等;根据亚奥理事会的一系列要求来协调好主办城市各方面的问题;同时接受上级机构的一些指令。组委会是一个单一的组织架构,整个部门直接参与具体事务的筹办,包括场馆建设筹办等六百多个领域,比如交通,主要是赛时注册的教练、运动员、官员的交通服务;还有餐饮,包括运动员村餐饮的筹备,指定酒店里的餐饮筹备;还有外事方面的筹备,以及电视传播、市场开发、宣传推广等等。

亚组委都是非常年轻的同仁,包括从各职能部门调入的工作人员,也有优秀的运动员,还有一批从社会招聘的优秀的年轻人,有些是从海外回来的年轻人,平均年龄33岁。他们的成长也为社会带来一笔财富,管理人才的财富。

记:每一个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都是大家最热衷于“揭秘”的,广州亚运开幕式会给大家什么样的惊喜?

许:开幕式每一届运动会越来越重视。除了体育本身,观众希望看到更多体育之外的文化的展示,或者创造力的展示。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在江边的海心沙举行,海心沙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标志或者地理位置,是在广州城市向东移动的过程中的标志,可以说是新中轴线上的一个节点。
100年前的海心沙建有很多的木栏栅,希望拦住外国海军入侵。这里沉淀着很多广州的记忆、历史……

选择这个地方举行开幕式,可以见证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而且,不同于以往场馆内部的开幕式,海心沙在空间上得到解放,城市空间里的所有建筑物,都可以成为舞台的一部分,珠江也同样成为舞台的一部分。所以很多的创作会根据这方面来,而且很多表演会着重体现亚洲文化多元、中国文化的灿烂!

(许的采访应该也是九月做的,在他的办公室,很多会的间隙。他说了很多,尤其是亚组委的工作。我还让他比较三峡挂职与筹办亚运的难易,速记员没录下来,忘了当时他的回答。许酷爱体育,酒量大,歌也唱得好,曾在亚组委挂职,见过,他还记得我)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