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古村

Posted: 2008-01-13 by 纽士巴(newsbar) in 原创画报, 自游世界

黄埔村里的古港公园。

  昨天用尼康D200相机拍的,有雾,通见度不好,不过到黄埔古村的游人还是不少,“哥德堡号”给这里带来了知名度和滚滚财源,就好像在18世纪,黄埔给远在北欧的哥德堡人带去了超额的利润和没有边界的梦想。
  在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随处可见,它已经和城市紧紧融合在一起。
  位于海珠区新滘镇的黄埔村,被考古学家们确认为黄埔古港的遗址所在,黄埔古港是明清广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以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
  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黄埔村依然保持着古朴的底蕴,村中大量的遗迹和文物,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世代繁盛,见证了黄埔古港的历史地位,也见证了广州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在文物专家的眼中,黄埔村是一座海上丝绸之路活的博物馆。
  黄埔古港原称酱园码头,现在岸边仍保留一条“海傍街”,从前紧靠码头,是一个繁闹的集市,商铺林立,现在村民建房还不时挖出当时的木桩和桩基。附近散落着大量的石碑和外国海员、商人的墓碑,并有多种文字的碑文。
  黄埔村中共有胡、冯、梁、罗四大姓氏家族。根据胡氏家族族谱的记载,胡氏家族在元朝时从福建崇安迁到黄埔村,晚于在北宋年间就已经迁居此地的罗氏家族,冯家迁来的时代是南宋,梁家最晚,当胡、冯、梁三大家族已经扎根黄埔村的时候,梁家才在明朝徐徐而至,这时,黄埔村一带的水面上已经是桅樯林立、千帆竞发的场面了。
  直到今天,村民们仍然极其忠诚地捍卫着家族的概念,大大小小的祠堂散落在黄埔村,原有的32间祠堂,由于各种原因拆掉了13间,但现存的19间祠堂,都是建筑精美,每一处精微的地方都透出黄埔村人的智慧。过去祠堂是宗族聚会的地方,但在今天,祠堂已经很少举行这种聚会。

黄埔村里的胡氏宗祠。

  70多岁的胡永湛是黄埔村中胡氏第21代子孙,每天上午,他都会来到胡氏祠堂,默默地坐在椅子上,看守着祖先留下来的建筑,守望着黄埔村辉煌的历史和离奇的掌故。
  黄埔村兴旺发达的时候,正是17世纪到19世纪广州海外贸易最为鼎盛的时期,也就是近代西方商人津津乐道的“对华贸易的黄金时代”,在这段日子当中,黄埔古港可以说几乎找不到任何挑战者。
  英国人威廉·希克1769年来过广州,他对广州赞不绝口:“珠江上船舶运行穿梭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同,还有大帆船,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在长达几哩的帆船更为壮观的了”。1830年,英国议会指出:“广州的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好做”,这种描述应该说符合当时的情形。
  那个时候,现在已经成为小渡口的黄埔古港停泊着美国的“中国皇后号”、瑞典的“哥德堡号”、俄罗斯的“希望号”和“涅瓦号”、澳大利亚的“哈斯丁号”等外国商船,每一艘商船都为它的主人带来了大笔财富。
  作为清朝一口通商政策的受益者,黄埔村的发展是惊人的,从一个几百人的村子很快成为了一个几千人的市镇,这里的人充当买办,做装卸工、铁匠,从事服务业等等,几乎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着与外国船运有关的工作。
  现在已经非常清楚,当年广州输出的商货并不限于丝绸,大宗的货物还有陶瓷等等,所以,以广州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又被人称为“陶瓷之路”,当然,不管它被赋予什么名称,它永远都是值得人类骄傲的贸易交流和文明沟通之路。
  广州素有重商传统,我曾经在北欧看到清代广州出口的瓷器,上面居然像模像样地描画着欧洲人的国旗和家徽,这种就是“订烧瓷”——按照客户的订单和要求进行生产。有古书记载:“欧重华彩(欧洲人喜欢浓重的彩色),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没有图案的白瓷),运至粤垣(运到广东),另雇工匠,依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今海珠区),开炉烘染,制成漆器,然后售之西商(卖给西方商人)。”
  可见广州人的脑筋很灵活,而且颇为遵守国际上的商业规范,这也难怪世界各地的船长和商人不远万里踏浪而来了。
  中国古代港口当中,曾经有过许多闻名于世的大港,如广州、泉州、扬州、宁波等等,但让广州人非常自豪的是,这些港口当中,只有广州长盛不衰,据说在世界上,只有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可以相提并论。

黄埔古村。

  历史学家分析,除了港口优越的地理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广州是一座开放的都市,广州的对外通商口岸的功能一直在发挥作用,与世界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它依仗三江河流的触角使经济腹地延伸到西南、华中、华东的广大地区,这些条件都使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起点和贸易大港一直保持着生机和活力。
  今天的黄埔村已经和广州城郊的所有乡村无异,发廊、大排档、出租屋举目可见,不过,假如你有心的话,广州与世界紧密交往的历史痕迹,依然能在这里探寻。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出生时的那份梦想……

Posted: 2008-01-10 by 纽士巴(newsbar) in 浮生小记

  今日,是我在的电视台20岁生日。
  在这里,一干就是15年。进台的时候,我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那时候对电视一窍不通,却抱着神圣的新闻理想,一心想做出广东广州最好的电视。
  为着这份理想打拼——不知道能收获什么,总在勤奋地耕耘,像伟大的中国农民一样。
  那个时候,我们的想法很幼稚,却因为热爱这座城市的这一份感情,让市民们很快熟悉我们,认同我们。
  那个时候,我们的作品都非常粗糙,但从来没做过“很黄很暴力”式的弱智的报道,那份勇气和责任感,曾经令同行敬重。
  我们会在新市长就职的第一天,马上递上一个有台标LOGO的咪,问他:“你对市民有什么承诺?”
  那些电视剧、纪录片、现场直播,好像《外来妹》、《土缘》、《法庭直击》等等,今日重温,仍然令人激动。
  兜兜转转20年,当年创台的元老已经光荣退休。那班一起打拼的兄弟姐妹,也散落在更多的地方。但不管去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我想我们当中每一个人,都会怀念这段共同走过的日子。
  真的,那时候的我,还有志同道合的一群电视人,就是电视台出生时的风格——朝气、热诚、创意无限。
  然后20年过去了——
  生日快乐,希望20岁的电视台,还会记得它出生时的那份梦想……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赴美研修考察报告送中央去了

Posted: 2008-01-09 by 纽士巴(newsbar) in 浮生小记

  昨晚赴美研修的同学聚会,15个人加导游居然一个不拉,全部集中在萝岗区。先到萝岗区法院的一个法庭大楼参观,耸立在一片农田之中大楼颇有创意,应该花了不少钱——临睡前翻2008第一期《读书》,吴敬链呼吁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不知经济学家有没有计算法治在中国的成本。参观法庭以后到大观路珍宝明珠食府吃饭,既然是公款消费,自然是极丰盛的晚餐,还有非常正宗的茅台。
  我写的报告,其实蛮那个的,意外受到青睐,被上报国务院新闻办,按官场上的说法是上报中央了,算是为中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出了力了。更让本人“受宠若惊”的是,因为执笔报告“劳苦功高”,特许不必被灌喝酒,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Hi-Fi人生

Posted: 2008-01-05 by 纽士巴(newsbar) in 原创画报, 浮生小记

  不懂音乐却喜欢音乐。十几年前耗尽所有收入精心拼装的Hi-Fi,一直陪伴着我——是我最好的朋友。

陪伴我多年的Hi-Fi组合,此时此刻,正在听邓丽君的CD。

  如同邓丽君,陪伴着一代中国人成长。晚上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港台电视部制作的一个邓丽君纪念专辑,穿插了很多熟悉的歌曲,比如《再见!我的爱人》。专辑里说,邓丽君非常希望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开一个免费的音乐会,为买不起票的歌迷送上歌声。当然,这个愿望永远都只能是愿望了。
  有天和新认识的朋友在“灯塔吧”聊天,我说人生不能没有音乐,没有书籍,没有远行,别的,可遇不可求吧。他们觉得有道理的。
  买了本杰克·凯鲁亚克的《孤独天使》,记得前年看他的《在路上》,看完,对上班立马完全丧失兴趣,这次,又会看出什么问题呢?

  没什么可失去的
  你始终在我心里
  生机勃勃
  不会 随时光老去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与新闻现场同步

Posted: 2008-01-05 by 纽士巴(newsbar) in 媒体观察

  现场直播最能体现电视新闻的优势和魅力。过去,它对广播与平面媒体构成强势冲击;今天,它是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竞争的有效手段;未来,它将会在媒体整合与演进中持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很显然,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们,尤其是年青的一代,怎会容忍视像媒体居然没有现场直播,又怎会容忍远离新闻现场的媒体在他们的生活中继续存在呢?
  对电视而言,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是画面,尤其是富于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与重大新闻事件同步的现场直播——来自重大新闻事件最真实、最有动感、最具冲击力的画面,能够将电视传播的价值推向最大化。
  现场直播的无穷魅力就在于,它可以放大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持续调动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视传播取得亲临其境——与重大新闻事件同步的效果。
  现场直播的魅力使电视走在世界传媒发展的前沿。我们希望,对电视现场直播的探讨植根于扎实的新闻实践,体现实践新闻理论的思路——注重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注重观众的收视反应和传媒市场的变化,注重电视的新闻意义之上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现场直播的实践证明,冲击力、动感、戏剧化、感染力是构成电视直播魅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前期策划和实际操作中,直播团队会将这些要素放在首要地位,运用不同手段强化和突出电视直播的魅力。
  冲击力。电视的画面包括它的动感、色彩、声音等要素,使受众能够安坐家中,透过电视传播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和听觉)亲历重大新闻事件。一项调查显示,每周看电视30小时的人所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与他所看的电视呈现的画面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电视画面的强大冲击力。
  动感。同是重大新闻事件,一场会议和一场战争的直播,哪个更吸引观众的目光,毫无疑问肯定是后者,动感比静态让观众关注,活动的、丰富的镜头更会受到观众的喜爱。
  戏剧化。与新闻事件同步,而新闻是不可以预测的,这意味着电视直播充满悬念。完全同步的时效,直接采自新闻事件现场的真实画面,尤其是事件发展不可预知的结果,有效地刺激着受众的收视热情,取得极强的戏剧化效果。
  感染力。电视直播不是监视器材冷冰冰的记录,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适当地注入人的因素和情感的因素,会使它具有更强的感染力。研究表明,图像,特别是人的图像,会大大丰富语言表达 。正因为如此,有人物活动和有人情味的直播,比单纯就事论事、平铺直叙会更加受到观众的关注。
  文化取向、人文情怀与人道主义立场,正是在政治和经济的强势主导下,电视直播中更高层次的追求。
  电子传媒的迅速扩张已经使传统新闻理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希望从现实中获得观念创新的灵感,从实践中找到理性解放的道路。
  与日新月异的生活同步,电视现场直播的魅力并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电视工作者对现场直播魅力的探寻没有止境。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