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是机会,付出等于回报”

Posted: 2009-03-03 by 纽士巴(newsbar) in 原创画报, 时评快呛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步行街上的促销广告。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步行街上的促销广告。

  最近都在热议广(州)佛(山)同城,所以去佛山的机会多了,有时候同城也会变成同醉,清醒地去,神志不清地回来。有一天到了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的商业步行街,发现促销广告很有意思,展现了金融海啸当中商家“壮士断腕”的悲壮和出神入化的黑色幽默。
  目力所及,金融海啸的影响暂时尚不明显,而且以“南蛮之地”历史上靠自己“杀出一条血路”的低调,你不会听到广东人的抱怨和叹息。但在不知不觉中,生活的确在发生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并不令人愉悦。到年底或者明年初,可能更多的负面影响会大白于天下——工作岗位越来越少,外地民工只能在珠三角漫无目的地游荡,大学毕业意味着失业欠下父母的金钱和期望……到那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坚强和忍让。  
  也有人不以为然,继续吊尔郎当,比方我的一些个年轻的同事,依然懒惰而潇洒。所以,那天我找他谈话,告诉他在金融海啸的时候千万要懂得珍惜,“工作就是机会,付出等于回报”,语重心长——这时,他静静地看着我,眼神迷茫……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信仰让人长寿和健康

Posted: 2009-03-02 by 纽士巴(newsbar) in 媒体观察

  在信心比黄金更宝贵的年代,竟然有一种办法可以让人的生活更健康,那就是信仰,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宗教信仰。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引经论据地指出,人们在祈祷、冥想之时,往往处于浑然忘我的状态,这就是前脑页在发挥作用。长期的祈祷会使人的前脑页变厚,前脑页变厚的人更健康一点,也更长寿一点。即使在患病期间,相信上帝的人也比不相信上帝的人更好过一点。怪不得卡尔•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人在患病的时候,的确需要一些类似的药物,以求得心灵的安静。
  某种程度上,宗教信仰也促使某些信徒比常人更热爱自然。据说,人们要接近上帝只有两个途径,一是读《圣经》,这叫做“启示神学”——我相信是比较笨的一种办法;另一种办法则是通过接近上帝创造的大自然来接近上帝,这种办法显然更加形象和便捷,它被称为“自然神学”。道理上讲很容易理解,比方我们通过一个地方的GDP来认识此地的行政首长,他的施政纲领和行政手腕;又或者从公众的投票中认识一个政党的党魁,他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等等。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也需要多姿多彩的信仰。也许是在30年前,我还在读高中,有次无意中读到一段话,充满激情和诗意,让年轻的我怦然心动,至今难忘:

  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一片灰色就是这种自由所许可的唯一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精神的最主要形式是欢乐、光明,但你们却要使阴暗成为精神的唯一合适的表现;精神只准穿着黑色的衣服,可是花丛中却没有一枝黑色的花朵。

  这篇文章题为《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作者正是卡尔•马克思。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寒潮与暖流(节选)

Posted: 2009-02-27 by 纽士巴(newsbar) in 媒体观察

  在市一级的广电新闻奖评选中,去年我们做的《寒潮与暖流》获了一等奖。
  2008年的“春运”惊心动魄,我的办公室能够远远望到火车站,黑压压一片的人,知道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题材(天底下的新闻人总是这样没心没肺的!),不过那时候每天闹哄哄地赶节目,并没有做纪录片的想法。
  后来CCTV提议做个片子,得到地方政府响应,但他们有更多值得兴奋的东西,退出了。我们没办法,极不情愿地接下来。挂职当中,我弄了份初稿,然后和土豆在从化找了个地方,推敲了三天还是四天,终于搞出了本子。
  用的全部是当时收集的新闻素材,镜头说不上完美,不过电视永远让大家遗憾,做好以后,送审成功,我基本上没耐性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了。
  采访手记代表着我们的立场,说到民工,那是我们城市人亏欠了很多的人群,在写到他们的时候,带着歉疚……

谨以此片
献给2008年“春运”
献给永远温馨的春节
献给平常而伟大的中国人

  上个世纪70年代落成的广州火车站客运大楼。大楼上17.6平方米的时钟是广州最大的时钟,见证了一轮又一轮的“迁徙热”和“民工潮”,也见证了南下寻梦的打工者,见证了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悲欢离合……
  2008年的广州火车站,一切看起来跟往年的“春运”没什么两样。依然是人山人海,依然是拥挤不堪。远行的脚步依然匆匆,铁路部门依然按部就班地安排着一辆辆列车的运行。年年如此,司空见惯,谁也没有想到这将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春运”。

  1月10日开始,中国南方遭遇冻雨。
  “滴水成冰”是对冻雨非常形象的描绘。寒冷的雨滴落在树木、楼房、铁路、公路和电线杆上面,瞬即结成冰。
  这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但是对于渴望着回家的人来说,这算得了什么呢?在南岭以北,在自己的家乡,谁没有经历过比广东更严酷的寒冷?所以任凭天寒地冻,广州火车站里依然热火朝天,高涨着回乡的热情,没有人感觉到灾难正在渐渐逼近。

[采访手记]
  灾难总是突如其来,否则,就不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但即使预先知道,也丝毫不能消减春节的魅力,不能阻止人们回家过年的匆匆脚步。
  只要春节的温馨在,只要流动的渴望在,火车站广场上那些寒冷刺骨的日子,那些铺天盖地的人群,就一定存在!这种场景似乎已经成为宿命,一次又一次考验着这座城市的承受能力……

  1月23日,“春运”在全国拉开序幕。但是寒潮带来的冻雨比“春运”的脚步更快。
  寒潮裹挟着冻雨,重创粤北山区某处中国最大的野生珍稀红豆杉植物种群。习惯了暖冬的广州人还没从天气预报中回过神来,寒潮已经掠过山谷和田野,迅速波及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的最南端——广州。
  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冻雨重量的影响,瞬间绷断。成排的电线杆被连根拔起,造成供电和电信中断,进而危及铁路和航空运输。同时,因地面结冰,光滑如镜的路面使公路交通事故大增,甚至不得不中断。
  受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陆续受阻,这一天,广州火车站滞留旅客5万。
  告急的消息不断传来。
  24日,电网告急!
  25日,北上高速公路告急!
  26日,京广铁路告急,京广线136列客车受阻!
  50年不遇的大雪和冻雨摧毁了京广铁路线湖南、粤北段沿线的电力设施,电缆压断,铁塔倒塌,受灾地区大面积停电!电气化火车全部瘫痪,京广线被拦腰截断!
  恶劣的天气打乱了灾区人民正常的生活,同时也打乱了返乡民工的脚步。
  火车站的人群只有进没有出。捏着票的、甚至没有票却希望能够买到票的旅客像潮水一样不断地涌了进来,却没有出口流泻出去。到26日下午5点,只有2.7平方公里、最多只能容纳6万人的火车站广场,挤进了10万以上的滞留旅客!
  人们聚集在这里,冒着刺骨的冷雨寒风等待火车开出的消息。让他们心急如焚的是,希望听到的发车广播始终没有出现,坏消息却接二连三,回家的列车遥遥无期……
  民工们是漂泊的一群,远方的家才是归宿,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喜欢唱那首《把根留住》。不知道自己开春以后会不会继续南下打工,回家前,他们大都和老板结清了工钱辞掉了工作,退掉租来的房子或者是窄窄的床铺,把大部分的钱先寄回家,然后带上自己全部的家当,通常只是简单的被褥衣物登上北行的列车。铁路的另一端,整个家族的人,老的小的都在焦急等待着他们回家过年……
  回家的愿望单纯而善良。冰雪封路,这对他们是一个怎样的煎熬!

[采访手记]
  “春运”中的民工总会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常想,是什么让他们伫立在火车站广场的寒风冷雨中?
  是的,他们菲薄的收入不足以让他们住进酒店,躲过寒潮;千辛万苦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还要留着与父母妻儿、兄弟姐妹分享;出外谋生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只是为了春节相聚的时刻……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好想做朴素的新闻

Posted: 2009-02-25 by 纽士巴(newsbar) in 媒体观察

  在从化温泉做评委,评市一级的广播电视新闻奖,看了一整天的片子,五花八门的节目,同行们没少下功夫,但我,稍有吃了过量肥肉的感觉,好吃但有些腻了。
  突然好想做朴素的新闻,简简单单,清清爽爽,不要太多的修饰和矫情。我们的电视花样百出,刁钻之至甚至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但是,这种豪华的新闻,放在金融风暴的大背景里,面对承受着困难和折磨的民众,这种虚张声势和人工的美化,显得多么的愚蠢和苍白。
  离开新闻的本原,那种一目了然的真实和清晰,离我们越来越远。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新闻人的诚实和诚意,备受大众质疑。如果我们仍然沉溺于自恋和自大,公众的质疑总有一天推翻掉我们的存在价值——花言巧语能够蒙骗民众于一时,但绝不能蒙骗民众于永远。
  是时候了,回到新闻最初和最核心的东西,做朴素的新闻!
  (纽士巴从化微园无线博客)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从春天开始那天,我就已经思念春天

Posted: 2009-02-24 by 纽士巴(newsbar) in 我写我心

从春天开始那天
我就已经思念春天
这不是谎言
而是春天飘荡的速度
超乎想象
不可能等夏天降临
才去铺展我的怀念
如同幽蓝的湖水
坦坦荡荡,波澜不惊
不必讨好任何人
任时间退去
袒露着人生的秘密
也许有点丑陋
却无比真切
春天的体温和气息
以及那颗感恩的心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